無錫松下電池「鎘中毒事件」真相調查

21世紀經濟報導/本報記者:周揚/無錫報導

2007年04月26日16:58

本報導引自訊騰網:http://tech.qq.com/a/20070426/000208.htm
 
4月19日,潘為終於辦完了離職手續。當他離開工作了半年的無錫松下電池有限公司廠區時,雙腿像跋涉在沼澤地一樣沉重。  

帶給他這種無法釋然的感覺的,是發生在該公司的一起員工「鎘含量超標」事件。今年1月初,位於江蘇無錫的松下電池有限公司因為員工體內鎘含量超標,導致整個工廠停工7天。 

這宗事件關乎5300人的生產安全。作為這家公司的人事部副部長,潘為參與了「鎘事件」處理的全過程。讓他感到痛苦的地方正在這裏:他知道整個事件的內幕,但又要裝作若無其事地面對那些善良的工友。  

或許因為提出公司應該有人為此事承擔責任,他被廠方以試用期內手續不全為由解雇。現在,他決定把事情的真相和盤托出。

在接受本報採訪時,潘為提供了松下電池歷年尿鎘檢測超標的員工名單,其中有些人在離職時仍毫不知情,甚至有一部分人在體內鎘含量超標的情況下已結婚生子。  

事件的隱患其實在2003年就已埋下,直到2006年底,松下電池管理層一直對員工隱瞞真實的體檢結果。「這是違反《職業病防治法》的行為,」潘為說,「因公司管理不善造成的後果必須有人承擔責任。」

  

簽了不該簽的字

有十多年歐美公司從業經驗的潘為,於2006年10月8日進入無錫松下電池有限公司擔任人事部副部長。  

10月20日前後,廠醫給了潘為一份報告要他簽字,內容是關於2006年8月至9月期間,涉鎘車間員工的尿鎘體檢報告。

按照國家衛生部發佈的《職業性鎘中毒診斷標準》(GBZ17-2002),尿鎘測定連續兩次在5μg/g肌酐以上者,可列為觀察對象。  

松下電池2006年的員工體檢由無錫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負責,當時的體檢結果顯示,有10位元員工尿鎘指標在5以上,但公司當年公佈體檢結果時稱,所有員工體檢合格。  

潘為簽字前問廠醫,「這不是弄虛作假嗎?」「廠醫告訴我,以前一直這麼做,員工不會知道的。尿鎘5以上的員工會安排調崗,過一段時間指標就會降下來」。

潘為後來瞭解到,從2003年開始,松下電池每年都安排員工體檢,每年的體檢結果都公佈為全體合格,但每個員工並沒有被告知具體體檢指標。

「這是慣例,科長已經簽了字,反正上面還有更高領導要簽字,你簽不會有事的。」聽了這番「寬心」的話,潘為也怕惹出領導不高興的麻煩,「就在報告上簽了不該簽的字」。不該簽字的人不僅是潘為一個人,松下電池很多管理人員一直都在做這個不該做的事。  

潘為提供的一份《歷年測定偏高的指標變化跟蹤》顯示,指標在5μg/g肌酐以上的員工:2003年有42人,2004年有33人,2005年有12人。而這些人當年都被通知為體檢合格。 

從三年的資料看,尿鎘超標的人數呈下降趨勢。潘為說,一旦發現有人指標偏高,公司就會把他們調離涉鎘崗位。另一方面,有些超標員工因各種原因離職。更令潘為擔心的是,「03-05年尿鎘檢測大於等於5μg/g,且已離職的對象有45人,其中34人(75%)離職時仍處於超標狀態。」——這是松下電池的內部統計結果。  

這些離職的員工並不知道自己體內鎘含量超標,他們有的已經結婚生子,「重金屬鎘對於胎兒的傷害還無法預測」。潘為說,「公司本應當有義務通知這些離職員工。」  

在停工事件發生後,松下電池組織一工廠全體員工再次體檢。截至2007年3月16日的公司統計,尿鎘指標穩定在5以上的人數上升到20個左右。這些員工目前大多沒有上班,公司尚無任何經濟方面的額外補償。

事件緣起

整個事件的導火索源於一則某省一家電池生產商鎘超標的新聞報導。在鎳鎘電池的生產車間裏,員工吸入含鎘粉塵,可能會導致腎臟損害。參與整個停工事件的松下電池員工T先生回憶說,去年12月的一天,央視二套播出了該電池廠家的專題報導,當時T先生就接到同事的一個短信,「快看中央二套,性命攸關。」在得知重金屬鎘對人體的危害以後,T先生就開始戴兩層口罩上班。在這之前,松下電池使用一次性的醫用口罩,T說,「這與國家對勞動防護用品的相關規定不符」。

隔天,江蘇當地的部分媒體轉載了對該電池生產商的報導。潘為將登載相關報導的一份報紙帶到了公司,並經管理總監交給了總經理。但「公司沒有任何反應」。12月15日,一工廠涉鎘兩個車間的管理人員向廠醫反映,員工對自己體內鎘含量有擔心,要求瞭解體檢情況。至此,鎘的危害開始在員工中流傳。  

按松下電池的慣例,半年度的獎金要到12月26日才發放,在此之前員工沒拿到獎金,不敢提太多的要求。12月27日,原鎳鎘源泉負極車間的班長王燕成,經公司同意看到了自己的尿鎘體檢情況,數位為5.87,超過了5的警戒線。  

潘為說,王燕成早在10月21日就被調至一工廠專項組,這是一個負責監控廠紀等內容的獨立部門,不直接接觸到鎘。

王燕成聽說T先生搜集了不少有關鎘中毒的資料,便去找他諮詢。在看完一堆資料以後,「她的臉色都變了」。T先生說。在此之前,廠方沒有告訴她轉崗的原因。最近一次的體檢結果公佈是在3月16日,王燕成的尿鎘數據上升到8.16。王的尿鎘超標結果在員工中引起了恐慌,員工開始分批到廠醫處查閱尿鎘體檢報告,有些員工在得知結果後辭職走人。  

2007年元旦過後,1月4日的晚間,T先生所在的鎘構成車間員工集體停工,要求公司給員工查看尿鎘體檢報告原件,「在此之前,公司只允許我們看電子版的體檢報告」。T先生說。

此後,整個一工廠的員工陸續加入到停工隊伍中,廠方與停工者的矛盾越來越激化,而得知自己尿鎘超標的員工也越來越多。在和員工的溝通過程中,有兩個鎘超標的女員工令潘為印象深刻:其中一個最年輕的女工梁偉尿鎘指標為5.99,她僅有的一個弟弟前幾年得急病去世,梁母只要提到弟弟就會昏厥;另一個女工張亞英,去年剛生了小孩,因為公司沒有及時告知體檢結果,她非常擔心小孩是否已受到傷害。  

員工與廠方的博弈最終換來了再次體檢的進行,松下電池也在作業環境和勞動防護用品改善方面作出了承諾。直到1月11日,停工者才重新開始上班。  

 

未了局

停工事件開始後,松下電池曾於1月5日請來了負責體檢的無錫市疾控中心職業病門診負責人,向員工講解鎘超標與鎘中毒的關聯與差異。

鎘中毒的認定有多項指標,除了尿鎘測定結果,還要看尿β2-微球蛋白含量及尿視黃醇結合蛋白含量,並且結合被觀察者的臨床表現才能最終診斷。該專家說,鎘崗位的員工應該安排4種檢查:上崗前檢查、離崗前檢查、每年定期檢查和有需要的特別檢查。松下電池公司只安排了每年一次的定期檢查。上崗前和離崗前的檢查沒有做到。  

這位專家提出「查出尿鎘超指標的應在一個月後復查」。但事實上,2006年以前因尿鎘超標而被調離原崗位的員工並沒有及時復查。在潘為看來,松下電池最嚴重的問題在於沒有將真實的體檢結果告知員工,鎘超標者被說成體檢合格,這與《職業病防治法》第32條不符。本報記者就此向松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求證,至截稿時,對方一直沒有回覆。

此外,在2007年以前,「松下電池生產車間的排風系統設計有問題,抽風機經常不開,窗戶從不打開,吸塵機壞了不修致使粉塵排不出。」T先生說,這使得作業環境中的重金屬濃度升高。

無錫市疾控中心在今年1月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早年在松下電池廠進行環境檢測發現,「部分車間作業點空氣中鎘含量超過國家標準」。停工事件發生後,松下電池員工從1月13日起分赴常州、南京的疾控中心進行體檢。其中有20人的尿鎘指標兩次在5以上,有1人的尿視黃醇結合蛋白同時超標。目前松下電池並沒有給出這些人的處理辦法。  

不過,松下電池在車間增開了兩台集塵機,總排風量增加了8萬立方米/小時。勞動防護用品更換為3M口罩和橡膠手套。這是松下電池作出的幾項改動。公司還計畫在2007年底終止鎳鎘電池的生產。

記者獲得的一份松下電池1月12日《安全生產監督局會議紀要》顯示,無錫安監系統一位元官員說,「氧化鎘對人體的肺等都有影響,所以不要單獨檢測尿鎘的資料,同時要檢測人體各器官的功能。」潘為由此顯得很憂心。用於電池生產的鎳也是強致癌物質,鈷的化合物也有很強的毒性,但松下電池平時對這些重金屬並沒有採取足夠安全的防護措施。

「隨著新產品的不斷開發,新的化合物不斷出現,人們對職業病的認知有一個時間過程,防治和保護總是落後於發展需要的。」潘為說,透露事件真相是不希望中國類似的生產安全問題越來越多。當潘為在松下電池的6個月試用期滿時,公司管理者以「試用期內錄用手續資料不全,無法辦理錄用手續」為由,將潘為解雇。  

潘說,「我不願意看著鎘超標的員工就這麼不明不白下去。」他曾經向公司提出,必須要有人為鎘事件承擔責任,「不知道,這是不是我被解雇的真正原因」?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