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以外──工會組織助理同工的經驗與反思

自2000年開始,政府在社會福利界陸續開設了不同種類型的青年「短期」助理職位,包括:活動助理(PA)、朋輩輔導員(PC)、青年大使(YA)、旅遊大使,及於08年開設的活動工作員(PW) 等。所謂「短期」、「助理」職位,按政府的話,就是在有限的年限內,讓有就業困難的年青人,在社福界透過實際工作,提升他們的工作能力,然後將他們推回勞動市場,「自力更生」。這其實是貫徹政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傳統,在沒有通盤的就業政策(無論是青年的是中年的)下,嘗試透過掟一、兩筆「一次過」的資源,紓緩青年失業問題……雖然誰都知道「失業」是香港社會的結構性問題,絕非短視的政策可以解決。

 

不過政府僅為解決短期問題的措施,也引起了社福界的一點波瀾,這些職位的產生,還有另一個背景,就是政府在社福界接連推出「一筆過撥款」、「服務競投」等將社會福利去規管化、市場化、私營化,削減資源投入的政策,社福機構為了自身的生存,紛紛削減人手,更將賴以保證服務質素的「人手編制」推倒,減少開支。青年助理職位的出現,正好在某程度上彌補了前線服務人手的空缺。

 

上述職位都有著自已的限期。2003年尾,眼看青年助理的大限將至,一群任職PA、YA、PC的青年朋友便組織起來,爭取自身職位轉為長聘。他們爭取的理據很清楚:(一)這群青年助理每天在社福前線上提供必不可缺的服務,政府當然有責任讓他們繼續存在;(二)社會福利工作有著自身的價值,我們相信人的尊嚴、工作的權利、社會的公義,這些價值應當貫徹在生活的每一個環節中,因此,不應將這群青年助理,當作廉價的商品,而是讓他們透過在社福界的實踐,帶來自身的發展,並為社福界注入新的生命力。

 

在同工持續不斷的爭取下,2008年千多個的PA職位得以常規化,成為固定編制。但YA、PC等的職位卻得不到延續,代替的是新設3000個活動工作員(PW)的職位,為期三年至2011年。現時工會正團聚現職PW的員工,爭取職位轉長聘。

 

雖然PA職位得以常規化,但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首先,PA月薪只有五千元,比工作內容相近的福利工作員的起薪點(按政府編制計算),少超過一半,而他們更沒有「增薪點」,工作完全沒有前景。政府開創青年助理職位同時,亦沒有預留撥款用作培訓同工用途,剛踏入社福界的青年,只好誤打誤撞地自已摸索前面的路。

 

縱使面對工資的不公平,前景不明朗,在工會接觸的PA、PW中,普遍在做了一段時間後,都對社會工作產生興趣,並希望能在行內有進一步發展。因此他們便有這樣的構想:既然政府從2000年起已開創青年助理職位,而這確實是補充社福界人手及為青年提供個人成長機會的有效途徑,政府實在應繼續構思一個晉升的階梯。這個「階梯」的具體操作,便是實行類似學徒制的方式,由社工直接帶引青年助理工作,讓他們透過實戰工作,提高工作技巧,及鞏固社工理念,而藉著透過工作年資累積的經驗、技巧,他們也可得到等同透過學歷取得的認可資格。

 

在社會工作走向「專業化」,實行強制性註冊之後,我們並未看到服務質素因此提高,服務受眾的權益亦未因此得到保障。PAPW青年助理的出現,青年人由類似服務的受眾,轉化成為社福同工的一份子,是否在提醒我們,是時候放下對「專業化」迷戀,重拾「助人自助」、「生命影響生命」的實踐。

 

2010年6月17日

 

原載《復興基進社會福利和社會工作交流文集》特刊,前線福利從業員工會,2010年6月出版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