鎘米之害,猛於農藥超用之害,農藥還有可能洗掉,有害重金屬卻鑽到主食中,本來人們尚有吃與不吃的選擇,可是中國官商勾結體制的本質,使這一場災難叫人避無可避!
今年二月十四日《新世紀週刊》報導, 根據南京農業大學農業專家經採集樣本調查硏究推算,在全國市面售賣的大米中,約有10%含有重金屬「鎘」。長期食用「鎘米」,「鎘」會積聚於人體肝、腎,引發軟骨症、骨質梳鬆、骨折、全身疼痛等疾病,潛伏期達10至30 年,一旦病發,無藥可治,危害病者終身。
南京大學農業專家2007年的調查,指在全國範圍內市面上有約10%含「鎘」的食米,其中南方採集的樣本佔較大比例;在2008年的調查,更指出江西、湖南、廣東地區,有60% 的食米「鎘」超標(新世紀週刊473期)。這樣的「鎘」超標比率,叫吃米的民眾能不人人自危?
鎘是一種銀白色有光澤的重金屬,化學符號Cd,原子序數48。它原本以化合物形式存在,與人類生活並不交會。鎘主要與鋅礦、鉛鋅礦、銅鉛鋅礦等共生。在焙燒上述礦石及濕法取礦時,鎘被釋放到廢水廢渣中。鎘的用途主要是製造電池,在廣東省內有名的超霸電池廠,規範宏大,其廠工人曾因缺乏適當防護措施而鎘中毒,須作長期治療。(見本網站的超霸電池鎘毒事件簿)
由中鎘毒引發的骨痛病被稱為「痛痛病」,最早出現在五十年代日本富士山縣,鎘由當地山區礦場排到河流,造成鄰近沿岸居民中毒,患病居民終身為痛痛病所折磨。八十年代台灣彰化、台中縣、雲林縣、桃園縣等千多公頃的農地,因受高銀化工等大小工廠排放的含鎘廢水污染,生產出來的稻米均含高出安全標準的重金屬,無法食用,必須銷毀;受污土地經二十年休種仍未能復種,農民損失巨大,(譚健http://tw.myblog.yahoo.com/dr-pro/article?mid=1428)農地飽受摧殘!
健康失去了,經濟損失了;民眾,受得了?溪流毒化了,農地有害了,大自然,受得了?這其實是一場人為的持久的生態災難!任何一次的生態災難,受害者的名單一定很長很長,名單中的「人類」,多數排在最後;鎘米的出現,把我們提上前沿,尤其是我們南方中國的勞苦大眾。
香港地處中國南方,糧食來源主要依賴中國內地,唯食米卻有九成來自泰國,且因受西日文化影響,食物多元,消費食米由1967年的每人月均9.2公斤,降至2006年的3.8公斤(明報專訊);加上港府食物安全檢測制度及相關法規較完善,鎘米之害的風險不高。然而,窮人就不一樣了。大陸食米始終較外國進口米便宜,百物騰貴的日子,購買大陸米是節省生活用度的好方法。
中港勞苦大眾面對的困境其實是一樣的,在全國範圍內市面上有約10% 的含鎘的有害食米, 而在南方中國更有60% 的超標鎘米, 不可不謂之驚心動魄。
南京農業大學的調查是在兩年前進行的,現在這些毒米的流佈情況如何、受污染農地有否禁止種植、相關農戶有否得到妥善輔助等等,在中國目前這種訊息絶對被調控的環境下,要得到有用的消息是十分十分困難的。
中國體制的問題常常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官商勾結的政權又時時是紓解難題的欄路虎;民眾面對公害,最多只能做到自求多福,能夠不吃不用,就不吃不用;但有不少極端的例子是,明知自家種的食米(或生產的產品)有害,自己不吃(或不用),賣給別人就是別人自己的事!道德淪亡與良心滅絕,在強權、專制、訊息封閉的社會中出現,是不難理解的現象。唯利是圖三十年的改革之路,引進來的不是高污染的行業,就是高度勞動密集式的巨型廠房;這些行業、廠房,在自由開放的榥子下,拿走了山川土地的自然之景、拿走了生生不息的淨水良田、拿走了人們互助互愛的公有觀念。
關心國計民生,人人有責,全求化監察為此上載多篇相關文章,以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