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Main navigatio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聯繫我們
工作招聘及成為義工
訂閱電子報
募捐呼籲
勞工權益
環境公義
中國海外投資
齊來行動
監察企業不良行為
聯署及聲名
GM活動
出版
出版
資料庫
昔日期刊
中國勞工網絡
English
Chinese, Traditional
Toggle navigation
Main navigatio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聯繫我們
工作招聘及成為義工
訂閱電子報
募捐呼籲
勞工權益
環境公義
中國海外投資
齊來行動
監察企業不良行為
聯署及聲名
GM活動
出版
出版
資料庫
昔日期刊
中國勞工網絡
專題報導
日本前核電廠技師的瀝血控訴
我不是反核運動家。這20年來,我一直在核電廠工作。社會上有聽不完的擁核反核理論,但我只想在這裡告訴大家:「所謂的核電廠是這樣一回事。」大部份的人 都不知道核電內部的實際情形。希望大家有耐心把這篇文章讀完。所謂核電,跟各位所想的或許有點出入。在那裡,每天都有遭受放射線污染的工人,以及嚴重的岐 視產生。 我的專長,是負責大型化學工場的內部配管施工與維修。快30歲時,日本掀起了一陣核電建設的風潮。核電內部有錯綜複雜的配管,正好是我發揮專長的大好舞台。因此我被核電製造商挖角,長期擔任工程現場的監督人員,一晃眼就過了20年。
2011/03/17
全國總工會的角色及其對中國工人的現實意義
本文旨在探討,在中國致力經濟改革和整合於全球資本主義的背景下,中華全國總工會的角色是什麼,它如何無法擔當一個真正工會的責任。全總作為共產黨的附屬機構,使它始終以追隨共產黨的路線改變為首要責任,而不會把工人的利益和維權需要置於首位。這意味全總很多時都讓商業利益凌駕於工人利益。然而這也使中華全國總工會在工人眼中面臨合法性危機。越來越多工人在官方工會之外尋求另類的鬥爭方法。這種鬥爭驚動了中共,導致它被迫進行工會改革,但這些改革通常很少現實意義。文章還涉及國際工會與中華全國總工會這些年來的關係演變,並質疑那些準備與全總更緊密合作的國際工會,是在美化全總。
白瑞雪
2011/03/17
科隆的“自然之友”和“無業者在行動”
“自然之友”已有115年的歷史,是由工人階級之中的年輕人創立的。其前身是另一個不同的組織。在“自然之友”成立之前,有過2個相關、相類似的組織。1940年該組織曾有小房間來宣講馬克思主義,給年輕人開小組,但當時“自然之友”的領導感到這些年輕人太激進,便不許他們加入。1972~73年,L在這裡積極工作,宣傳有關工人的利益保障等想法。“自然之友”是當時唯一的傳播這種思想的組織,現在依然保持這個思想,並且找到了接班人,把這個工作繼承下去。此外,環保的觀念現在得到廣泛傳播,但在70年代初,只有該組織在推動生態保護。在機構會議室的牆上,掛著某藝術家捐贈的大型“實物畫”:萊茵河。粗看一眼簡直像是油畫。機構主持人介紹道:這幅畫其實是用從萊茵河裡打撈上來的各種垃圾——比如最多的是人們隨意丟進河裡的鞋子——製作而成的。聽罷,我們紛紛湊近細看:果不其然!可惜因為天氣不佳,光線較暗,無法拍出效果來。
張平山
2011/03/04
拜訪科隆的土耳其及庫爾德人移民中心─兼論中國民工的命運
10月11日下午,我們一行離開科隆的福特汽車廠[1],在一個社區小公園裡稍事休息,接著步行前往附近一家土耳其及庫爾德人外籍移民中心(DIDF)。中心負責人和幾位成員接待了我們。
張平山
2011/02/08
與德國拜耳工人一席談
2010年10月13日,天氣晴朗。我們從科隆出發,驅車前往位於萊茵河東岸的城鎮萊沃庫森(leverkusen)——世界著名的三大化工企業之一,也是德國三大產業支柱之一,醫藥化工巨頭拜耳集團總部所在地[1]。當地的主要產業就是汽車和醫藥化工。我們要拜訪的從事勞工服務的“相互作用”團體就在此地。幾位工人被邀來為我們介紹自己的境況。不過,這裡且從拜耳與環保談起吧。
張平山
2011/02/02
拜訪“抵抗到底”—波鴻歐寶汽車廠•工會內的反對派
2010年10月12日,離開波鴻市的社會救濟中心後,我們前往歐寶汽車廠附近。一路上天色陰沉。據說每年這種陰冷以及雨雪天氣在德國會持續三個月,人們難以從事戶外活動,只能呆在家中。有些人甚至因此得了抑鬱症。將近傍晚5點時,我們拜訪了歐寶汽車廠的GOG組織。GOG的意思是“抵抗到底”(或“反抗無止境”)。
張平山
2011/02/02
香港社會福利的商品化與河蟹化
過去10年,在市場化和管理主義霸權下,香港的福利制度遭到嚴重衝擊:政府透過外判服務、削減綜援、關閉單親新移民中心,甚至2009年發生政府高官以政治手段打壓社工的「河蟹事件」,令社會福利和社會工作蒙上厚重的陰影。普羅大眾需求日增的社會服務卻不斷被削減,社會工作堅持公義和人權的核心價值被肆意踐踏。
2010/07/22
「照顧與控制」——資本主義社會下的社會福利
不時有人討論:究竟在發達資本主義社會下,社會福利(以及社會工作)是一種值得基層大眾維護和爭取的權利呢?還是只是統治集團對大眾實行社會控制的一種工具?有人甚至以為馬克思主義的福利觀,是把福利視為僅僅起著修補資本主義的作用的壞東西。這看法是片面的。
Iain Ferguson Michael Lavalette
2010/07/22
社工以外──工會組織助理同工的經驗與反思
自2000年開始,政府在社會福利界陸續開設了不同種類型的青年「短期」助理職位,包括:活動助理(PA)、朋輩輔導員(PC)、青年大使(YA)、旅遊大使,及於08年開設的活動工作員(PW) 等。所謂「短期」、「助理」職位,按政府的話,就是在有限的年限內,讓有就業困難的年青人,在社福界透過實際工作,提升他們的工作能力,然後將他們推回勞動市場,「自力更生」。這其實是貫徹政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傳統,在沒有通盤的就業政策(無論是青年的是中年的)下,嘗試透過掟一、兩筆「一次過」的資源,紓緩青年失業問題……雖然誰都知道「失業」是香港社會的結構性問題,絕非短視的政策可以解決。
梁靜珊 譚亮英
2010/07/22
八十後未進入後物質年代 社福青年工作者人工低晉升難
學者說,青年人生活環境豐裕,追求的不只是溫飽,更追求價值或者生活質素,社會進入了「後物質年代」。因 此,他們增加更積極對環保、保育或性向等議題發聲,表達不滿。反高鐵抗議就再次證明這個主張。
易汶健
2010/07/22
Pagination
First page
« First
Previous page
‹‹
頁面
1
目前頁面
2
頁面
3
頁面
4
頁面
5
下一頁
››
Last page
Last »
Subscribe to
TOP